来源:小编 更新:2025-05-14 04:31:54
用手机看
哇塞,你知道吗?在遥远的承德,有一位名叫杨金树的老人,他可是承德市乃至滦平县的最后一名鹰手哦!今天,就让我带你走进这位神秘的老鹰手的世界,一起感受一下放鹰助猎的满族风俗。
放鹰助猎,是满族先民流传下来的古老风俗。据说,早在建州女真时期,就有143家鹰手。这些鹰手,就是专门驯化和使用鹰来助猎的人。他们被称为“鹰手”,而放鹰助猎则被称为“放鹰”。
顺治八年(1651年),满清政府将88家鹰手派入上三旗内务府当差,将55家鹰手派到下五旗各亲王府教习玩鹰。康熙九年(1670年),下五旗各王府壮丁携眷共计数百人,从密云县出古北口,圈占今滦平县红旗镇、小营乡伊逊河两岸大片土地山场,开设王府鹰庄。
在现今承德市范围内,保留鹰庄名字的地方只有鹰手营子矿区,其他鹰庄都湮没在历史长河中。而杨金树,就是滦平县红旗镇南白旗村所在地当年的镶白旗鹰庄的后人,也是滦平县乃至承德市最后一名鹰手。
走进杨金树家中,你会看到蒙尘的套袖牛皮、鹰尾晃铃,这些都是鹰手的标志。而杨金树,更是对捕鹰、熬鹰、驯鹰、放鹰如数家珍,滔滔不绝。
“你看,这只鹰,是我驯化的,它已经非常听话了。”杨金树指着笼中的鹰,自豪地说。
驯鹰,是一项非常考验耐心和技巧的工作。鹰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才能将一只野鹰驯化成听话的猎鹰。而杨金树,就是这样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鹰手。
放鹰助猎,不仅需要鹰手的技巧,还需要猎鹰的配合。在杨金树看来,驯鹰和放鹰,是一门艺术。
“放鹰,要讲究时机和技巧。比如,在捕猎时,要选择合适的地点,观察猎物的动向,然后指挥鹰进行攻击。”杨金树一边说着,一边演示着放鹰的技巧。
放鹰助猎,不仅是一种生存技能,更是一种文化传承。在杨金树身上,我们看到了满族先民智慧和勇气的结晶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放鹰助猎这项古老的技艺,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。杨金树却依然坚守着这份传承。
“我希望,我的技艺能够传承下去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项古老的技艺。”杨金树说。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古老的技艺,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。
这就是杨金树,这位承德市最后一名鹰手的故事。他的故事,让我们看到了满族先民的智慧和勇气,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。让我们一起,为这位坚守传承的鹰手点赞吧!